潤滑油的產品出廠數據,就像相親你所看到身高、體重一樣,太基礎不過了,不能代表他(她)的能力,當然更不能說明他(她)的性格,是否對你忠心。
出廠數據一般只包括了粘度、傾點等基礎理化數據,這是因為:首位,當一個潤滑油廠家的產品配方、原材料固定后,檢驗數據基本固定,如非出現配方調整或者原材料大副變動情況,數據不會有大的變化;第二,如果每批產品均要檢驗全套數據,將大大延長產品的生產周期。所以送到經銷商手中的只是產品出廠檢測的部分理化數據。那么這些數據和產品應用的關聯度有多大呢?
可以明確的說,只看出廠數據是無法判斷出產品質量的優劣的,小作坊都可以在某些出廠數據上做到和國際一線品牌一致,但使用效果會一樣嗎?能說明就有國際一線品牌的品質嗎?其實,決定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是技術配方和原材料供應倆大因素,一個決定質量的定位,一個決定質量的穩定。
首先,技術配方為產品定下了基調。眾所周知,標準是產品的底線,如果想要產品在實際應用中達到良好的效果,必須通過技術配方使得產品數據超越標準。目前大多數潤滑油調配廠采用購買現成復合劑的方式進行生產,按照添加劑公司的推薦量進行調配,這種方式簡化了生產過程,也能解決一部分使用問題,剩余的問題就要靠潤滑油調配廠的工程師來解決了。但往往這些問題在生產中得不到足夠的重視。例如某知名品牌的SM5W-30產品經過權威機構檢測發現該產品的蒸發損失高達19%,低溫泵送粘度(MRV)的屈服應力為<35。而API標準中規定5W-30的蒸發損失很大為15%,低溫泵送粘度更不應該出現屈服應力。從這兩個數據可以看出,廠家為了使該產品達到5W-30粘度級別并通過CCS,在配方中大量采用了低粘度高蒸發損失的基礎油,同時粘度指數改進劑選擇不當且添加量偏大。這樣的產品在使用中必然會出現油耗過快、發動機抖動異響和機油壓力短期使用以后就會迅速喪失等情況。